服务热线02152235399
当前位置:博客 > 单细胞

【中国生信十大进展文章】北大团队解析肝脏肿瘤免疫微环境与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

时间:2023-03-31    |    阅读量:1029

近日,《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》(Genomics, Proteomics & Bioinformatics, 简称GPB)公布了2022年度“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”,针对肝脏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大队列研究成果《Liver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》上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该研究采用124例肝癌患者病例的160个样本,8只小鼠的29个新鲜组织样本,基于Drop-seq技术(10x Genomics平台)进行了大队列中性粒细胞在肝癌的免疫微环境亚型的异质性研究。


01.实验设计

团队采用肝癌患者160个样本(124个病例),29个新鲜组织(8只小鼠),通过无抗体富集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。此外,对84个配套病例进行了外显子测序并收集了8个单细胞数据集、453个组织转录组数据和10个空间转录组数据,进行了数据的联合分析。


单细胞捕获技术:Drop-seq

单细胞捕获平台:10x Genomics

单细胞数据分析工具:细胞聚类分析,subCluster分析,差异基因表达分析,GO/Pathway分析,基因集富集分析,公共数据(单细胞、转录组、空间转录组)联合分析等

主要技术手段:scRNA-seq、多色免疫荧光、ATAC-seq、外显子测序等

02.分离中性粒细胞实验方法

        中性粒细胞是一类“娇滴滴”的细胞,通常在体内进入外周血后存活不超过一周,体外存活不超过24小时。脆弱细胞更需要温和的呵护,且先前的肝癌单细胞研究中均未报道过中性粒细胞的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本研究中,团队也强调了中性粒细胞获取的特殊性。针对样本前处理环节,研究团队对组织样本保持最小的操作时间,仅采用MACS死细胞去除处理细胞悬液,将样本前处理时间从手术后缩短(肿瘤和邻近肝组织)到2h内(包括PCR反转录的实验过程),延长处理时间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捕获失败。

数据分析环节,中性粒细胞UMI检测范围设置为100-6000,其他细胞群的UMI检测范围保持在500-6000,最终在基因CSF3R、S100A8和S100A9表达的基础上,共鉴定出34307个中性粒细胞。

03.主要实验结果解析

基于生信数据分析,团队系统解析出89个细胞亚群,包括11个首次发现的中性粒细胞亚群,基于聚类分析,获得了5种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亚型,包括免疫激活型;髓系富集免疫抑制型;基质富集免疫抑制型;免疫排斥型和免疫驻留型。

11个中性粒细胞亚群中,团队成功鉴定出6群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,分别富集在外周血、癌旁和肿瘤组织中。其中两个中性粒细胞亚群CCL4+ TANPD-L1+ TAN可能促进了肿瘤的生长。基于细胞共培养、转录组测序、ATAC-seq和多色免疫荧光等实验,团队发现CCL4+ TAN招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仅为促进肿瘤生长,而PD-L1+ TAN抑制了CD8+ T细胞的杀伤能力。

基于小鼠肝癌自发肿瘤模型,团队利用Anti-Ly6G抗体进行治疗,发现小鼠中性粒细胞去除后有效遏制了肝癌的生长,其骨髓、外周血、癌旁和肿瘤组织的中性粒细胞亚群的开始发生动态变化,中性粒细胞有望成为肝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。

04.烈冰PanoCell®单细胞服务方案有效应对中性粒细胞的单细胞测序研究

结合烈冰既往测序服务经验和该文章发表情况,基于Cyto-seq的微孔捕获技术依靠细胞在微孔中的重力沉降作用,捕获过程比较温和,无需其他通电加压等强刺激操作,对此类敏感脆弱的细胞损伤可能较小,对实验前处理操作要求的包容性也相对更高,更适合此类特殊项目的研究。烈冰自主研发PanoCell蜂巢板采用微孔捕获细胞技术,可有效获得中性粒细胞。



PanoCell平台已全新上线基于微孔技术的单细胞测序技术服务解决方案——自研PanoCell蜂巢板+BD 平台原装进口单细胞捕获试剂+华大T7超高通量测序仪,全新单细胞测序模式等您来体验!

搭配烈冰生信分析标杆平台——NovelBrain®,解决分析和结果查看难题,将更多精力专注于生物学意义挖掘本身,快速实现生物学意义变现!



烈冰支持每位科研和医务工作者,致力于研发创新技术产品、结合现有一流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,为用户提供一流服务和解决方案,目前已发表Nature、多篇Nature子刊、Immunity和Gut等国际顶级期刊单细胞测序文章70+篇,助力多种肿瘤、脑神经、白血病,Covid-19等等多组织疾病类型的高分文献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