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细胞测序描述了转移性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决策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范先群院士、许诗琼副主任医师团队于2024年6月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题了为“Single-cell sequencing depicts tumor architecture and empowers clinical decision in metastatic conjunctival melanoma”的研究论文,作者对原位及转移性结膜黑色素瘤肿瘤(CoM)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并联合空间蛋白质组学,揭示了CoM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TME的景观和异质性,为远端转移性CoM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支持。烈冰生物参与了本研究的单细胞测序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工作。
发表期刊: Cell Discovery
影响因子: IF=21.9
发表时间: 2024年6月
一、研究背景及方法
1、研究背景
结膜黑色素瘤(CoM)是一种潜在致命的恶性肿瘤,起源于眼球、眼睑结膜泪腺。这种疾病因其起源不明、对肿瘤微环境了解不足、转移率高、死亡率高而难以治疗。尽管采用了多种治疗策略,远端转移性CoM的临床结果仍然不佳。因此,揭示组织结构、区分肿瘤起源和分析TME的异质性对于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。本研究作者通过单细胞测序(scRNA-seq)技术,深入分析CoM在不同肿瘤阶段的细胞景观,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CAFs以及它们与血管生成潜力和VEGFR表达增强之间的关系,以及CD8+ T细胞比例的变化对免疫环境的影响。研究结果不仅为CoM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,也为将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到癌症治疗决策中提供了新概念。
2、实验设计
采样组织:正常结膜样本(n = 3)和结膜黑色素瘤(n=7(3个稳定和4个远端转移))
单细胞捕获平台:BD Rhapsody
主要技术手段:单细胞测序、空间蛋白组、免疫荧光染色临床试验等
烈冰NovelBrain云平台分析工具:细胞聚类分析、差异基因分析、拟时序分析、细胞通讯分析、染色体拷贝数变异(CNV)分析等
二、主要研究结果解析
1、良性结膜和CoM的微环境特征
研究团队对3个正常结膜和7个结膜黑色素瘤样本进行了scRNA-seq测序,经过质控,共获得47,017个单细胞。其中,14939个细胞来自良性结膜组织,其余32078个细胞来自肿瘤组织。采用无监督聚类分群后,根据marker基因鉴定为黑素细胞/黑色素瘤细胞、T细胞、B细胞、浆细胞单核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肥大细胞、内皮细胞、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。同时统计了良性病变和CoM病变的分布情况,再根据采集这些样本的患者的随访情况,进一步分为稳定肿瘤(ST)组和远端转移肿瘤(DMT)组。
2、拟时序分析表明肿瘤发生及转移过程中致癌信号通路激活
为了深入理解结膜黑色素瘤(CoM)的起源和转录状态,研究团队对3041个非恶性黑色素细胞和11,964个黑色素瘤细胞进行了拟时序分析。发现了两种细胞发展谱系和三个转录状态独特的细胞簇。通过Monocle 2软件的BEAM模型和分层聚类,研究者揭示了黑色素瘤细胞中关键功能通路的激活,并通过免疫荧光分析在恶性样本中验证了这些通路的活性增强。此外,研究还发现稳定肿瘤(ST)组与远端转移肿瘤(DMT)组的黑色素瘤细胞具有不同的进化轨迹,其中远端转移组的细胞激活了与肿瘤远端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,如糖酵解和谷胱甘肽代谢。这些发现不仅为CoM的起始和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,也指出了CoM与其他黑色素瘤亚型间可能共享的转化模式。
3、CAFs通过增强血管生成来支持肿瘤向远端转移
研究团队对肿瘤微环境(TME)中的间质成纤维细胞,特别是癌相关成纤维细胞(CAFs)和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。研究发现,在远端转移性结膜黑色素瘤(CoM)的样本中,CAFs的数量较稳定肿瘤组显著增多,暗示了它们在促进肿瘤远端转移中的潜在作用。通过特定标记基因的表达分析,CAFs显示出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,并与血管内皮系统细胞有正相关性,指向了CAFs可能通过增强血管生成来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。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质谱分析技术,研究者从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并鉴定了CAFs和肌成纤维细胞,并通过免疫荧光和Matrigel管状形成实验确认了CAFs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。这些结果不仅为CAFs在TME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,也为针对CoM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。
4、免疫微环境与远端转移性CoM的相关性
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细胞适应性、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在临床结果中的关键作用。通过对免疫细胞进行重聚类分析,研究者鉴定了T细胞、B细胞、肥大细胞、单核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免疫细胞类型,并发现在稳定肿瘤(ST)组和远端转移肿瘤(DMT)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免疫细胞比例异质性。特别是,DMT组中CD8+ T细胞的浸润水平降低,这与肿瘤样本中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,表明DMT组的CD8+ T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基因表达谱,其中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涉及免疫相关途径,如抗原加工和呈递、T细胞分化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。这些发现揭示了远端转移性CoM中免疫微环境的独特特征,特别是CD8+ T细胞的减少和功能状态的改变,这可能导致肿瘤免疫监视的减弱和免疫治疗反应的降低。
5、在远端转移性CoM中功能性CD8+ T细胞减少
研究者进一步探究CD8+ T细胞的异质性,共分为五个亚型。观察到DMT组中CD8+幼稚T细胞(Tn)的比例显著升高,且这些细胞表现出幼稚和功能失调的表型,如IL7R、LEF1、SELL和CCR7的表达增加。这种幼稚T细胞群的细胞毒性减弱在转移性肿瘤中已被观察到,表明在远端转移性CoM中,T细胞重编程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进一步分析显示,DMT组的CD8+效应T细胞(Teff)和CD8+记忆T细胞(Tmem)的浸润水平显著低于ST组,且DMT组的CD8+ Teff细胞中PDCD1(抗PD1治疗的靶点)的表达增加,进一步强调了转移性微环境中T细胞群的功能障碍。免疫荧光(IF)染色结果验证了这些发现,表现出CD8+ T细胞在ST组和DMT组样本中的特征性变化。总体而言,这些结果表明,远端转移性CoM的免疫微环境中功能失调的Tn细胞比例升高和CD8+ Teff/Tmem细胞的低浸润导致了一种相对静止的微环境,将远端转移性CoM描述为一种“冷”肿瘤,其中功能性T细胞被排除。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与单细胞测序的研究结果一致,进一步证实了CAF介导的血管生成和功能失调T细胞在转移性CoMs的 TME中的作用。
6、VEGFR和PD-1联合治疗改善远端转移CoM患者疗效
研究团队针对远端转移性结膜黑色素瘤(CoM)患者,鉴于转移性CoM和转移性粘膜黑色素瘤对抗PD-1单药治疗的有限反应,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,探索VEGFR阻断剂(阿帕替尼)联合抗PD-1疗法(坎雷利珠单抗)的临床效果。治疗过程中,患者CoM-10在接受VEGFR抑制剂和抗PD-1治疗后病情稳定,在14个月后出现进展,但最终随访22.42个月后因脑转移去世;患者CoM-11在接受3个疗程的联合治疗后,未观察到疾病进展。根据RECIST 1.1标准评估,两例患者的肿瘤负荷均有所下降。进一步分析表明,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,接受VEGFR阻断和抗PD-1联合治疗的患者显示出延长的中位生存时间(23.71个月),表明这种联合治疗策略可能为远端转移性Co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。
三、研究结论
研究者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结膜黑色素瘤(CoM)的肿瘤微环境(TME),揭示了CoM在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细胞异质性,特别是癌相关成纤维细胞(CAFs)在增强血管生成和促进远端转移中的作用,以及CD8+ T细胞在免疫环境中的排除现象。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研究者对CoM复杂性的理解,而且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。基于这些发现,研究者启动的临床试验评估了VEGFR阻断与抗PD1疗法的联合使用,为远端转移性Co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,展现出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。
烈冰生物单细胞捕获方案